发布时间:2023-10-24 打印
河海大学教授朱求安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芬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区域尺度上评估了高寒草地的放牧强度阈值,为划定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放牧强度红线、支撑高寒草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近60%面积被高寒草地所覆盖,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近四十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发生局部退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效益与农牧民生计。
在青藏高原区域尺度上评估高寒草地的放牧强度及阈值,为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放牧划定强度红线,是实现草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对青藏高原区域尺度上长时间序列放牧强度的评估、气候变化与放牧耦合下草地退化状态的识别与预警尚缺乏深入认识。
朱求安、王艳芬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陈槐等,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青藏高原草地放牧框架模块,并将其整合到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中,通过该模型的情景模拟,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和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估算了导致青藏高原草地极端退化的潜在放牧强度阈值,并应用该阈值识别及预警受退化威胁的草地区域。
科研团队基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估算了引发草地极端退化的潜在放牧强度阈值。虽然目前约80%的草地实际放牧强度低于该极端阈值,但是多数区域的放牧强度已超过极端阈值的一半,意味着一定的退化风险。
模型估算表明,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产生积极效应。然而,仅在实际放牧强度低于阈值放牧强度的区域,气候变暖和CO2施肥的积极效应才能实质抵消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负向影响。
此外,研究团队平衡放牧需求和气候变化的积极效应,提出实际放牧强度应不超过极端放牧强度阈值的60%,建议降低当前过度放牧区的放牧强度,部分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西北地区)采取禁牧措施。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脆弱性,提出的放牧强度阈值为划定可持续性放牧的红线奠定了科学基础。
延伸阅读: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898.shtm(刘文钊选编)
版权信息:Copyright@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聚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联系电话:010-68406306 68409247 Email:cmalibrary@126.com
图书馆公众号